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罗光祥:  一块“试验田”背后的“情与智”

 二维码 419

六盘水新时代“职业农民”罗光祥:

一块“试验田”背后的“情与智”

       【罗氏家族网】转天眼新闻:2012年,他将自家一块“瘦”地当“试验田”,种植了72株猕猴桃,三年后结出的果比基地里的产量还高,成为周边的“明星树”,当年收入4000多元。

  2015年,他又从当地老百姓手中流转了9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猕猴桃。

  2017年,他的9亩土地中有7亩挂了果,带来21万元总收入。

42166d224f4a20a49d95d2599b8ae127700ed087.jpeg

       2018年,他所在的六盘水黔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的猕猴桃80%都是商业果,带来近2000万元的总效益,带动170户农户就业,其中66户贫困户脱贫。

242dd42a2834349bffac896dc4326ccb34d3be8a.jpeg

  他就是水城县米萝镇倮么村瓦厂组村民——罗光祥。

  今年53岁的罗光祥已经跟猕猴桃打了整整12年交道,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的猕猴桃“大户”,种植猕猴桃给他带来致富惊喜,更有着特殊的意味。

  2012年,水城县下定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的决心,沿水黄路阿志河大桥,经猴场乡、蟠龙镇、阿戛镇、米箩镇、勺米镇梭沙村等,倾力打造了集“生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百里猕猴桃产业带”,让沉睡的土壤及气候等资源“活”了起来。

     罗光祥所在的米箩镇正好是猕猴桃产业带上的一大重要区域,这让默默独守猕猴桃林地的他看到了希望。

  “从那时起,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相邻的乡镇,不同规模的猕猴桃种植产业就悄然兴起了。”罗光祥的语气中透露着一丝喜悦,“水城县也像坐上了飞机一样,变化和发展得飞快。”

  飞快的变化体现在哪里?

  “这几年,从家门口的山坡就可以看出变化,绿色一下子就成了眼里最常见的颜色。”说起变化,罗光祥激动地指着家对门的山坡说道。

  然而,绿色之外,丰收账的“大变化”更令罗光祥振奋——

  “老罗可吃得香了,这些年跟他学习的老百姓不下于200人次,其中100余名成了猕猴桃种植大户。”黔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猕猴桃基地负责人钱尚达说,“他还是我们的‘大军师’,新时代的‘职业农民’,小到每棵树浇多少水、浇几次水,我们都是听他的。”

  “不,这些都是享政府的福!”罗光祥谦虚地说。

80cb39dbb6fd5266585ec729a6c0ee2ed50736f7.jpeg

     事实上,罗光祥成为“军师”的背后,还有一段“偷师学艺”的经历,也是他高超“军术”的养成记。

  2010年,水城县猕猴桃产业正处于发展初始阶段,作为六盘水首批接受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的农民,他从三位老师那里学会了“美化法”“防害术”和嫁接等技术。

  然而,“军术”高超的罗光祥在别人眼中还是“医术”高明的妙医生。

  2017年冬,在黔恒猕猴桃产业园里,工人们传来“园区最北边的树苗都死了”的噩耗,罗光祥急匆匆地赶到基地,仅留下“绝症,救不活了”六个字便转身离去。

  第二天一大早,一夜没睡的罗光祥开始了与溃疡的“死磕”之旅,天天蹲在地里、询问专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经不懈努力,他研制出了一套预防“绝症”的“秘方”——

  首先,种植猕猴桃的海拔应在800米到1400米之间,可以防止低温气候的袭击;  其次,每株树枝干和主干的距离不要太长,以便更好吸收营养,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最后,用实生苗来嫁接,不仅成本低,效果比嫁接苗好了好几倍……

562c11dfa9ec8a13cb4f9ec7fadbe88aa1ecc09a.jpeg

     就这样,打败“绝症”的罗光祥成了园区里公认的“妙手医生”,园里的树苗生病时,工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老百姓遇到技术难题时,第一时间联系他。

  “这棵猕猴桃剪得到位,光照也充足,但结的果子还是不多,为哪样?”

  “这棵树,支干离主干太远,营养线拉得太长,不利于果实生长,结的果肯定不会多……”

  “冬肥秋施,在树叶没落之前进行光合作用,营养被吸收在枝条和树体内,充足的营养促进花芽分化;叶片落下70%后,就要进行修剪……”

  种植猕猴桃涉及的一些核心技术,罗光祥都不“藏私”一一传授。

  今年53岁的叶华芬,大字不识,曾是贫困户,通过罗光祥的指导,现成了猕猴桃基地的一名工人,每月领取1800元工资,于2017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刚来的时候,一样都不懂,全靠罗老师手把手教,从嫁接到修枝修枝剪叶,再到授粉疏果都学会了!”叶华芬说,“现在一技在手,根本不担心钱的问题。”

  除了本园的工人,罗光祥还在外面收了很多“徒弟”。

  水城县青林乡的王玉平在跟着罗光祥学了几年后,2015自己发展了20亩的猕猴桃区,如今成了当地的“土豪”;米箩镇的马金龙种了16亩,收入20多万元;勺米镇的郑学举种植8亩,收入10多万元……大部分农家修了小“洋楼”,买了小汽车,有了存款。

   罗光祥的两个儿子更是子承父业,在外县开辟了猕猴桃种植的“新天地”,大儿子在盘州市的淤泥乡,小儿子在铜仁市玉屏县,都担任猕猴桃基地的技术管理员。

f31fbe096b63f624002e54138c9c92fd1b4ca388.jpeg

       点点滴滴的浇灌,总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如今,罗光祥父子三人在不同的猕猴桃生产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加上家里种植的猕猴桃,年收入接近60万元左右。

  “和猕猴桃打了十二年的‘交道’,罗光祥早已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孩子。”钱尚达说,水城县猕猴桃产业迅速发展,离不开像罗光祥这样的“匠人精神”。

  短短的几年时间,罗光祥带领当地村民112户,近500人,种植猕猴桃350亩,产量达5万多斤,实现产值600多万元,人均收入12000多元,收益比种稻谷玉米翻了几番。

  如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通过政府的就业培训,在众多像罗光祥这样“职业农民”的努力下,一颗绿果果,一条产业带,绿了陡山坡,富了穷村庄,甜了老百姓,这片“希望”,是水城县用智慧和行动铺就出来的。

  目前,水城县的猕猴桃产业规模达到了14.67万亩,形成了全域产业格局,猕猴桃产品实现“跨洋”、“上天”,远销韩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对罗光祥来说,好日子才开始,更美好的生活还在后面,“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应该具有新时代的精气神,要不断学习进步,心里想的目标都会实现。”

   

      (编辑:罗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