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中华罗氏概述

 二维码 2751

古往今来,罗姓乃中华民族之大姓、著姓,发祥巳有四千余年历史;而罗氏肇端巳有三千余年历史。罗姓源自伏羲时之祝融公,姓封于周朝之匡正公,随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罗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开拓进取,在发展与生存空间,与时俱进,发展至今,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姓氏中,列居第二十位,人口已达1032万之众(2007年4月公安部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为了罗氏的声誉,为改良中华罗氏的遗传基因,数千年来,罗氏的先人、今人,乃至后世者,代有仁人志士,坚韧不拔地为“羅” 字增光添彩,維持罗氏家族的优秀家声,令子孫为“羅”而骄傲、自豪。今从罗氏之播迁、支系、郡望、分布等作以简述。

  一、罗氏的播迁

  罗氏的播迁是非常漫长、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存在的历史可查文献十分有限,存于罗氏家谱中记载的内容,真伪难考,“去伪存真”,难乎其难,据有关史料作以肤浅描述:

  1.春秋战国时期

  自匡正公始,以湖北宜城“罗子国”(公元前690年) 为起点,罗氏家族日益壮大。但约公元前690年至24世万通公时,“罗子国”遭強楚灭,而罗氏之遗臣遗民便开始了漫长艰难的迁徙发展历史。

  (1)、罗氏主力从宜城迁移至丹阳附近的枝江。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留存有古“罗子国”遗址。(2)、由湖北枝江迁至今湖南汨罗一带。今湖南汨罗县留存有古“罗子国”遗址。其时罗氏主力在湖南长沙附近聚居,形成以“罗”命名的“罗县”。(3)、罗氏谱载:匡正公24世万通公,国亡而家徙(湖北)襄阳黄龙河;28世秀扬公世爵外散,隐居湖广(湖南)蘅山县铁炉门;30世裎政公,为五侯名相,见世道不利而隐西山修炼,遂隐居罗洪洞,吴氏生凌甫。31世凌甫公收复宜城而复国,南迁荆州枝江,即从湖南又迁回湖北枝江。(4)、四川靠近湖北,罗子国遗民一部份入川,以四川为中心,向黔、陕、甘等地区迁徙。

  2、秦汉时期:

  (1)、秦末汉初,秦朝统一中国后,罗氏后裔便开始从湖南东迁江西,以罗珠为代表的一支罗氏从湖南罗县迁移江西南昌,开启了“豫章罗氏”郡望。此间不断有罗氏从湖南进入江西。(2)、留于湖南原籍的、以汉梁国宰相罗怀为代表的罗氏家族,在湖南开始发展,并遍及湖南各地。(3)、以交州刺史,长沙人罗宏为代表,在湖南长沙形成名门望族,形成了罗氏长沙郡望。(4)、以商人罗裒、儒士罗衍为代表的罗氏,在四川成都派衍发展。(5)、以罗蒙、罗宪、罗尚为代表的罗氏,在湖北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汉末三国战乱,为避乱或从军立业,罗氏开始大规模转移。其中蜀汉之罗宪家族,在湖北得以长足发展。(2)、晋“叔侄封侯” 之罗宪、罗尚,吸引不少族人投奔襄阳,尤其武将族人奉罗尚为先祖,终发展形成罗氏“襄阳郡望”。(3)、以“湘冲琳琅” 长沙相罗含为代表,大大提高罗氏声誉,吸引不少族人迁徙湖南,为形成罗氏“长沙郡望”奠定基础。(4)、以“一门忠孝”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为代表在江西发展,进一步奠定了“豫章罗氏”的基础。(5)、北魏时,鲜卑族之罗结家族改为汉罗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其族人分散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为官,因任职,造成罗氏大转移,在北方形成强大的罗氏势力。同时,南方襄阳人罗道珍任山东东平相,故南北互认宗亲、互相交融、流动。(6)、南北朝时,罗艺的先人从湖北襄阳迁至陕西。(7)、周朝济南太守罗和家族,在山东济南发展,至其曾孙罗君副扶佐秦王李世明,为唐立下显赫功绩,奠定了罗氏“齐郡郡望”的基础。

  4. 隋唐时期:

  (1)、以襄阳人、监门将军罗荣为代表,其子罗艺,为开唐建奇勋,封燕山王,其地燕郡,一大批家属族人,从湖北迁到北方,后又迁山东历城。其孫罗仕信(俗称罗成)助唐封郯国公,其后裔族人迁往当时京城所在地长安(西安)发展。(2)、隋朝以罗达(罗尚的后人)为代表的一支罗氏族人,再次从湖北进入四川发展。(3)、唐朝中期:京兆尹罗立言的先人从江西迁往安徽,在安徽形成罗氏大家族。罗晌、罗让父子的先人从湖南襄阳迁至浙江绍兴发展,在浙江形成罗氏大家族。(4)、以庐陵刺史罗崱为代表,乃晋罗含后裔,从湖南入浙江,再迁江西庐陵,在当地形成强大的罗氏家族。其后裔遍布江西、湖南、贵州、福建等地,是罗氏重要支系之一。(5)、唐代山西太原人罗荣,奉旨领军平乱,经闽、粤、桂,进贵州建功,封播州侯,在贵州遵义安家立业,其后裔在贵州长时间掌权,而成罗氏重要支系之一。(6)、诗人“唐三罗” 罗隐、罗邺、罗虬家族,均系晋罗含后裔,其先人从湖南迁浙江发展,在当地形成不小的家族势力。(7)、诗人、员外郎罗衮,先人从杭州迁洛阳,其后裔罗济再迁四川发展,故四川人罗衮与罗绍威、罗隐通谱时,代表了四川罗氏家族。(8)、唐罗令纪从江西进入福建宁化,成为宁化开县人物之。(9)、唐罗沂,字周文,从江西迁福建,任沙县县尉,其后裔众多,后宋罗畸、罗从彦、罗博文等皆属其房。

  5、宋朝至新中国:

  (1)、廪贡生罗贵以中原汉族南迁中转地广东南雄珠玑巷为基地,不但带领罗氏族人南迁,还带当地百姓南下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领袖人物。(2)、罗洪德以中原汉族南迁重要中转地福建宁化石璧乡为基地,后带族人再转广东发展。(3)、明朝都司罗汉辉,系罗怀公后裔,奉旨征剿红巾军,从湖北麻城出发,由川入黔,于仁怀落业,后裔遍及各地,形成不小的罗氏家族势力。宋、元、明、清、民国,乃至当今,罗氏家族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不断派衍,不断播迁。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发展之快,皆不可与前朝相比拟,今略述,可见于各省、市 (县)、镇(乡)之史志及宗谱。

  罗氏家族作为“百姓”一分支,其播迁发展与各姓相同,在不断的迁徙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其主力部份不断南迁,主要在长江、闽江、珠江等地争生存、求发展。更有部分罗氏先人历尽艰辛,漂洋过海到台湾、海南,到东南亚各地寻觅生存的发展空间。清到民国时,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时有很大区别,流动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回迂,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主流,如今形成罗氏遍布于全国各省市的人文景观。

  二、罗氏的主要支系

  中华文化有一特殊的现象,即许多历史名人成为民间的“神”,成为各姓子孫供奉、敬仰的对象,有的发展成宗教信仰。同样“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亦发展成宗族信仰,祖先始祖崇拜。由于年辰久远,很多支系之始祖难以考正,但“尊祖敬宗”之心必有所托,故此各支据实在历史罗氏名人中寻找其支系。宋儒.张载之《宗法》提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在宗族发展史中,大支系越来越大,即有其主客观原因,又有其现实发展的需要;而多数弱小支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适者生存”的进化中渐渐消亡,亦有发展为大支系。

  宗族祖先信仰,不但古代存在,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显重要。寻根谒祖,弘扬祖德,人心所向,今略述发展、保存至今的罗氏主要支系:

  1、湖南、江西、贵州之罗含——崱公支系

  罗含,湖南耒阳人。其位高、文重、寿长,是海内外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罗氏支系供奉的始祖人物。庐陵剌史罗崱公,乃晋罗含后裔,从湖南迁浙江,再迁江西庐陵,形成强大的罗氏家族,今广东、湖南、浙江、四川松溉、贵州之仁怀、福建等大部份罗氏后裔均奉罗崱公为始祖。是罗氏家族发展至今最重要支系之一。

  2、江西企生公支系

  企生公乃珠公笫17代孙,是罗氏重要支系之一。在《晋书》中有本传,是罗氏家族“忠”的代表人物,在海内外,众多罗氏支系中重“忠义”价值观的支系,均奉企生公为始租。今江西南昌柏林村仍聚居其后裔。

  3、江西遵生公支系

  遵生乃企生公之弟,在《晋书》中有其附传。是罗氏家族“孝”的代表人物,在海内外众多罗氏支系、尤其重“孝悌”价值观的罗氏支糸,均奉遵生公为其始祖。是罗氏重要支系之一。

  4、山东仕信公支系

  罗仕信(俗名罗成,燕山王罗艺之子),为开唐郯国公,山东历城(济南)人,现山东淄博等地罗氏支系奉其为开基始祖。唐罗家将之一,是古语“老黄忠、少仕信”的传奇人物。

  5、贵州遵义荣公支系

  罗荣,唐朝罗家将之一。原籍山西太原,后至贵州遵义,官至播州侯,世代封爵至明朝,后裔仍于遵义县聚居,形成罗氏大家族。

  6、福建沙县周文公支系

  罗沂,字周文,江西人。唐任沙县县尉,子孫入籍福建沙县。其裔孫罗从彦,因从祀孔庙,后世以其为荣,海内外不少支系奉其为始祖。今福建沙县、永安、南平、尤溪等地聚居之罗氏支系,仍奉罗沂为开基祖、罗从彦为先祖。

  7、广东南雄贵公支系

  罗贵,以率广东南雄珠玑巷三十八姓,九十七家南下开拓珠江三角州而著名。后裔众多,今珠江三角地区、港奥、部分东南亚国家之罗氏皆奉其为开基始祖。

  8、广东大埔洪德公支系

  洪德公, 宋代人, 其“九妻十八子”后裔众多,其子孙多散居海内外,尤以广东大埔为众,今仍奉其为始祖。

  9、江西点公支系

  罗点,字春伯,崇仁人。是宋代罗氏官最为显著者,其子罗愚等组织编修《江西罗氏世征集》。现江西乐安、广东南海等地仍奉罗点为开基始祖。

  10、贵州仁怀——汉辉公支系

  罗汉辉,明朝都司,奉旨从湖麻由川入黔,征剿贼匪而落业仁怀,后裔遍布四川之古苓、叙永、綦江及贵州西北部之仁怀、遵义、桐梓、正安、息峰等地,族人皆奉其为入川、入黔始祖。

  三、罗氏的分布

  罗氏族人在先楚时期,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子国遭楚灭后,罗氏族人由湖北枝江进入湖南之泪罗县。秦汉时, 罗姓己播迁至江西南昌地区,一至到宋时,罗姓在江西发展繁荣,为江西之大姓。随后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湘南地区,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唐至明朝时期, 罗姓已遍布大江南北,清初罗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罗姓人口约34万,占全国人口之0.44%,排列第52位。此时江西为罗姓第一人口大省,占省总人口数之1.6%,占全国罗姓总人口之38.8%;其次集聚于四川、安徽、湖南三省,占全国罗姓总人口之32%;再次为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聚集罗氏族人,占罗姓总人口之19%;其余分散于各地。这样形成了贛脘湘、四川二个中心的罗姓人口聚集区域。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罗姓人口达70万之多,占全国总人口数之0.75%,排列第24位。此时江西仍为罗姓人口第一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29.4%;其次为四川、湖南二省,聚集了20.2%罗氏族人;再者为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聚集了33%的罗氏族人。形成湘赣浙、四川两大人口聚集区域。

  从明朝到今(公元1644——2002),从2002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罗姓人口由70万增长至1032万之多,增长15倍。全国人口总数从明朝9300万增至12亿之多,增长13倍。由此可见,罗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居全国人口大姓的第20位。其人口排列为:(1)、四川是罗姓人口第一大省,占罗姓总人口之21%,约210万,占省总人口数之2%。(2)、广东是罗姓人口第二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17%,约180万之多。(3)、湖南为罗姓人口第三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14%,之间,约140万之多。(4)、江西为罗姓人口第四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5----10%,约50----100万之间。(5)、云南为罗姓人口第五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5----10%,约50----90万之间。(6)、云南为罗姓人口第六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5----10%,约50----90万之间。(7)、贵州为罗姓人口第七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5----10%,约50----90万之间。以上七省罗氏人数占罗氏总人口之74%,约740多万人。剩下的26%,约260万人分居其它市、省。台湾及港奥地区人数不洋,报道说台湾罗氏列居第28位,各界显著人物颇多。

  四、罗姓的地位

  公安部2007年4月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 罗姓仍排中国第二十位人口大姓,在当今12多亿中华汉族人群中,罗姓人占0.86%,总人口约1032万之众。

  附录:新 百家姓

  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

  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

  郑、梁、谢、宋、唐、许、韩、冯、邓、曹

  彭、曾、萧、田、董、袁、潘、于、蒋、蔡

  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

  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

  石、廖、贾、夏、韦、傅、方、白、邹、孟

  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

  龙、史、陶、嫠、贺、顾、毛、郝、龚、邵

  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

  2007年4月公安部公布

  《中国名人大辞典》载罗姓历代名人196人,占全国总名人数之0.43%,排居第53位;罗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之0.45%,排列第55位;罗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之0.49%,排列第44位。

  著名的罗姓名人有:西汉名商罗裒, 豫章罗氏始祖、大农令罗珠、交洲刺史罗宏、列侯罗邵;晋节侯罗宪、长沙相罗含, 武陵太守罗企生、襄阳太守罗友;唐武将罗艺、大将郯国公罗仕信、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宋物理学家罗丛彦、罗大经;元医学家罗天益、元、明之际文学家罗贯中;明哲学家罗钦顺;明学者罗伦、罗洪先、罗汝芳; 清代画家罗聘, 作曲家罗松窗, 名将罗泽南;近代金石家罗振玉,言学家罗竹凤、罗常培,植物生理学家罗东洛,革命家罗亦农,元帅罗荣恒,大将罗瑞卿等,枚不胜数。

  资料来源于《中华罗氏通谱》(罗训森.2008年) 、《中华姓氏通书》(罗文华.1991)、《罗氏史志》(罗建群.1989年)及其它谱牒。